Tuesday, April 29, 2014

愛是

我曾經以為
愛是兩個人相互的需要
愛是孤獨時無怨言的陪伴
愛是彼此脆弱時堅固的依靠
愛是在不安時溫柔的安撫
愛是在難過時毫無保留的擁抱
愛是一個人完全屬於自己的滿足感
愛是因為那個人的存在,我的生命有了光彩

不是的

愛是不斷不斷不斷地忍耐
忍耐不被了解的孤獨
忍耐被遷怒的傷害
忍耐失去的恐懼
忍耐不被需要的無助

愛是接受
接受那個人的心中不止自己一個人
接受那個人是自己的全部
但自己只是那個人的一部分
接受那個人無法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來愛自己

愛是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
不讓它影響那個人
愛是在深夜裡想著那個人無法入睡
第二天依然開心地打招呼
愛是面對著前方無止境的黑暗
依然選擇靜下心等待
愛是直視包圍著自己的龐大恐懼
從中尋找那一點點微弱的光

愛是不要求不抱怨
愛是不去需要對方的需要
愛是不依靠對方來讓自己快樂
愛是覺悟只能靠自己來變得堅強
愛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而不奢望對方也一樣
愛是期望對方過得快樂
而不奢望自己也一樣

愛是即使傷痕累累
但依然不選擇放棄

有時候
我們想和一個人在一起
但是害怕彼此無法長久
也有時候
我們想和一個人在一起
但是害怕彼此會長久

Wednesday, April 16, 2014

15/4/2014

該做什麼好呢?
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普遍,但我常常有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不管是在公司上班時,還是在家裡無所事事時。

我以前很喜歡問一個問題。如果可以讓你無所事事地待在家裡,不上班不上學,甚至不外出,你能支持多久呢?
我想我應該可以無限期地過著這樣的生活。
我有著許多適合一個人時進行的興趣。音樂、漫畫、電玩、小說,這是我從小學以來的最大興趣,至今依然沒改變過。當年大學時有三個月的假期,我就哪裡都不去,只是留在家裡把各個PS的RPG一個接一個地攻破。現在看起來宅到不行的行為,我回想起時卻是很美好的回憶。
只是現在,我無法確定我還能自得其樂地過著那種生活。我已經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了。
沒錯啊,是滿足感。
不管工作、休閒、旅遊,我無法再通過這些得到滿足感了。

總是會有這種時候。頻率絕對不低的這種時候。
胸口被一些東西堵塞著,提不起心去做任何事。躺在床上睡了一下,看了下讓心情愉快的漫畫,百無聊賴地玩玩雞肋般的遊戲,最後還是坐在電腦前,想想有什麼網站能逛逛。最後也只能逛了朋友的網誌、臉書,猜想著他人的幸福生活。想著有沒有什麼歌能把心中的那團什麼釋放出來,聽了幾首曾經很感動的歌,發現那音樂根本沒有進到心裡。那保存期限已經過了。
我們的年紀越大,身邊的娛樂越多,卻也更難對抗心中的這一片空虛。

我大學時有一個習慣。
當時網絡還沒那麼普及,所以我開電腦的話通常只有兩個目的,一是玩電腦遊戲(大多數都是),二是做功課。但在那之前,我都會先開我喜歡的mp3列表,再開掃地雷遊戲(偶爾是紙牌接龍),然後一邊跟著歌曲大聲唱歌,一邊玩掃地雷,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以上。當時聽的都是流行歌。周杰倫、陶喆、蔡依林、SHE的聲音伴隨著我和聲般的嗓音,手指機械式地移動著滑鼠,也創下了掃地雷高級關卡67秒的記錄。一旁的室友則見怪不怪面無表情地玩著自己的遊戲。後來,我聽歌的品味慢慢地轉變為非主流音樂,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嗓音的不堪,漸漸地就不再那麼做了。
我想,那段時間對當時的我是很重要的時間,讓我藉著掃地雷來放空思緒,然後把壓力隨著歌聲釋放出來。

我打開youtube,把去KTV時常唱的那幾首歌找出來,一首一首以自認為適當的聲量跟著唱。 然後,把這篇網誌打出來。
唱歌跟寫網誌其實並不算我的興趣,也不是我表現自己的手法,但卻是我自我宣洩最有效的方法。
明天會怎樣呢?會不會發生什麼讓我整個人輕飄飄的好事,又或者我會豁然開朗(荷爾蒙調和了),胸口的烏雲完全被驅散?
我還有未知的明天。這永遠都會是件值得開心的事。

順道附上這首歌。我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林俊傑,但在幾個禮拜前從電視上的選秀節目聽過後就被震住了。這旋律也轉折得太美好了。而寫詞人居然是孫燕姿啊。


Wednesday, April 9, 2014

巡禮之年

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對我而言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好幾個月前我已經看完了,分幾天俐俐落落地,沒什麼障礙地看完,看完後感覺也是還不錯,好看但似乎沒留下太深印象的那種。但過了好幾個月,裡面的一些情節卻鮮明地殘留在腦海中,有時會突然開始播放其中一小段,回到家後就會拿起書細細咀嚼那一部分(因此那本書一直放在床邊)。

我想,那是因為我現在也到了必須進行巡禮之年的時候。而那本小說的現實感,也讓我可以輕易地代入。

小說裡面經常在腦海播放的部分有兩段。一段是結尾時多崎作想著自己跟沙羅的關係,想著自己對她的需要,想著自己的無能為力。“如果明天,沙羅沒有選我的話,我大概真的會死。” 如此直白的一句話我看起來卻覺得毫不誇張,也能深刻地理解那感受。而另一段是多崎作到芬蘭跟惠理見面那一部分。作跟惠理在她的家緊緊擁抱,像是要用身體的溫暖驅趕惡靈一般的,毫無空隙的擁抱。接著兩人把一直收藏在靈魂深處的話語表達出來,努力地掀開記憶的蓋子,將它原原本本化為語言,安靜地訴說也安靜地傾聽。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小小心願。有一個人可以讓我把深藏內心的傷害原原本本地說出來,同時也攤開自己內心的傷口,花時間不帶壓力地表達自己。然後我們長時間安靜地擁抱,像是要用彼此的體溫來撫平內心的皺摺一般。傷口應該不會因此而復原,但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會記得那段時間彼此所得到的救贖。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老去。為了不浪費時間我們努力地將那老去的時光轉變為成長。我們學習如何善待時間,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我們學習如何將巨大的情緒吞下、消化,最後變成一縷輕煙緩緩吐出。我們學習如何理解他人,我們學習如何不失去自己。我們學習如何面對,我們也學習如何逃避。

我不想再留下任何遺憾。 這是這個巡禮之年對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