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1, 2015

鞋子

還是記錄一下這件事吧。
昨天一如往常跟同事們午餐,總共七個人,四男三女。閒聊間我忘了怎麼提起了我每天都會盡量穿不同的鞋子這回事。
同事們大表驚訝,紛紛表示不曾留意過這回事。然後開始質疑:“怎麼可能,你有這麼多雙鞋子嗎?”
只要有兩雙鞋子不就可以每天替換了嗎?但我還是認真算了算,回答:“有五雙,剛好可以星期一穿到星期五。”
大家更驚訝了。“五雙?我都沒這麼多雙呢!”說這話的是一個個子嬌小的可愛人妻。“是不是包括了拖鞋?”
我再算了算:“不包括啊,拖鞋的話我有三雙。”
大家都以看外星人的眼光看著我。
這是馬來西亞。

Friday, February 6, 2015

關於台灣

台灣之行毫無波折地結束了。

近來去台灣已經很難稱得上是旅行了,每天都要煩惱到底我今天該去哪裡。把不想一個人去的,不想短時間內去第二或第三次的景點都剔除後,似乎就沒有能夠去的地方了。最後只好專注在買東西上。這次買了八張CD,六本書(一本是被老闆半強迫買的),還有一雙紅色帆布鞋。以一年的量來說似乎也不算多。回程時我在飛機上深深地感嘆,以後真的不要再一個人來台灣了。

而在台灣時的那種莫名的不自在感,不管去了多少次都無法消除。那是在踏上台灣的土地前所想像不到的異樣感。直到看著街上五顏六色的店鋪招牌,看著搞不清規則的交通燈,看著旁邊旁若無人擁吻的情侶,看著店員過於殷勤的服務態度,聽著行人用手機聊天的聲音,都會產生一種“我到底在這裡幹嘛”的感覺。

有一天我在誠品信義選了幾張折扣CD,結帳時店員一貫地問了要不要袋子要不要統編之類的問題。然後他突然說:“你是外地人吧?” 我愣了一下,只好慌亂地承認。離開後我一直在想,他到底是怎樣看出我不是台灣人?口音嗎?但全部我說的話加起來也沒超過五個字啊。難道是穿著打扮太土氣了?還是我的樣子就是一副東南亞的臉孔?

等下,重點應該是,我為什麼這麼在意自己被看出不是台灣人?明明在印尼泰國或柬埔寨旅行,被誤認是當地人時我毫不在乎,甚至有點沾沾自喜,為什麼在台灣我這麼渴望被認同為當地的一份子呢?

我開始了解我在台灣的不自在,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屬於這裡。我永遠無法屬於這裡。再努力轉換自己的說話方式,還是殘留著馬來西亞的口音。再怎麼努力打扮還是跟不上流行。讀再多台灣的消息,接觸再多台灣的創作,我還是無法像台灣人一樣的思考。而面對台灣男生時,我總有種莫名的自慚形穢。我知道我永遠都比不上他們。

也許只是一種錯覺,但台灣對我來說有一種排外的氛圍。大家對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文化非常的自傲。想要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你就只能跟隨他們的方式,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不像馬來西亞,我們都看輕自己,崇拜外國文化。如果外國人願意了解並學習馬來西亞的文化當然好,但我們反而希望他們能保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完全融入。不管是台灣人還是香港人都比馬來西亞人可愛多了。

我有個相熟的同事,認識了好一段時間後我才知道他大學是在台灣唸的 ,唸了好幾年。我取笑他說,怎麼他在台灣住了這麼久卻沒學到一些台灣口音,他回我說:“做麼我要遷就他們,學他們講話?他們就不可以遷就我啦?”

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他的想法。同時我也領悟到,可以堅持自己的口音,自己的文化比起可以隨意入鄉隨俗困難多了。

P/S:後來離開台灣前我還是遇到兩個台灣人向我問路。所以到底那店員是怎麼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