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8, 2015

關於貓咪

好想養一隻貓。養寵物就要養貓這個概念,對我就像生小孩就要生女的一樣根深蒂固(啥?)。

忘了是幾歲到幾歲期間,只記得是我的小學時期開始,家中養了一隻貓。是一隻橘白色的母貓。她一開始老是在我家後院出現然後賴著不走,後來順理成章地就進駐了我們家中。我們為她取名為妮妮,因為只要呼喚“尼尼尼尼”她就會意識到有食物然後立即出現。我們完全沒有貓不能吃人類的食物的想法,都給她吃我們的剩飯,而她也一直健健康康的。對她我們是採取放任政策讓她隨便亂走。她從一開始就是一隻獨立懂事的貓,大小便會自己解決,吃東西也不太挑食(因為我們是漁家,她倒是常常有魚吃)。在外面不管怎麼溜達,時間到還是會回家喵喵喵準備吃飯。

而理所當然的,放母貓在外溜達的結果就是懷孕。她的第一胎生了四隻小貓,全都是橘白色。我們三姐弟依照身體特徵為他們取了名字——長尾,超級長尾,短尾和白腳。待小貓長大一些,他們就變得非常好動好玩。他們不像媽媽那樣情緒化,粘人可親,並對一切充滿好奇。抱著他們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任小貓在身上走來走去的時光實在幸福無比。等到小貓再大一些,應該可以獨立之後,一天父母騎腳踏車載著他們,騎到大概兩公里外的鄉下小路將他們放走。

那也許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失去這一回事。雖然很難過,但想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還是輕易地接受了。家裡有養家畜的鄉下人對於動物必須有一份無情,才能接受幾個小時前活蹦亂跳的雞鴨被割斷喉嚨,分屍,出現在餐桌上這回事。只是後來的幾年,在路上看到橘白色的流浪貓總想著會不會是他們。後來母貓還陸續生了好幾胎(那時我們完全沒有結紮的概念,鎮裡也沒有獸醫),同樣的事情也不斷上演。我們不再幫他們取名字了,對於小貓被丟棄也越來越感到麻木。只是晚上母貓尋找孩子的悲鳴變成了一個夢魘。而在數不清第幾次小貓消失後,母貓悲鳴了好幾天,身體逐漸衰弱,在一個早上安靜地斷了氣。那時候的我正值叛逆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柔軟,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多麼喜歡那隻貓,只讓媽媽將她草草地埋在前院,完全沒流過任何眼淚。

但我一直牢牢記著她。漂亮的毛色,大概五公分長的尾巴,各種奇特的睡覺姿勢,總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任我逗弄,心情不好時毫不留情地在我手腳留下爪痕。後來我們就沒養過任何寵物了,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要再養一隻貓。然後我離開家鄉,大學畢業,工作獨居,想養貓的念頭一直浮現,但總是因為各種理由而放棄。

我在大學時才知道,原來喜歡貓的人只是少數。大家都喜歡狗。而我自從小時候幾次被瘋狗追逐咬傷的經歷後一直都怕狗。後來我慢慢克服了恐懼(只要別追我對我亂吠),也開始懂得欣賞狗的可愛之處,只是“果然還是要養貓啊!”的觀念卻反而更堅定了。

其實大部分人討厭貓的原因,正是我喜歡貓的原因。貓與人並不是主僕的關係。比起寵物,貓更像家人,有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領域,在無聊的時候可以一起玩,但不會對你要求太多,也不會附和你太多。貓不會被馴服,不會渴求愛,在分開後就會輕易將你遺忘。這一份野性與傲氣對我來說是一種優點。

我常常會想像有一隻貓在我家的情景。早上會喵喵喵催我起床準備早餐,吃飽後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窩在一旁睡覺。被我抱著時貓會一臉嫌惡(抱夠了沒好噁心啊),當我忙著其它事情時貓又會過來一直磨蹭(幹嘛不理我了)。當我無聊想跟貓玩時貓會毫不理睬(麻煩死了我才懶得應酬你),而當我覺得寂寞時貓又會過來用尾巴逗逗我(好啦陪你玩啦不過不要太久哦)。說起來其實跟一個傲嬌的女友差不多啊…

其實我想我是在期望,當自己的堅強到了極限,突然失去活下去的力氣時,有一隻貓可以輕巧地跳上我的大腿,在那裡瞇著眼讓我撫摸。我渴望著貓毫不在乎也毫無要求的陪伴。這是狗和我都無法給予的東西。

我喜歡貓,也許就是因為我像一隻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