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會認識很多不一樣的朋友。就像衛斯理小說裡面那樣,每個朋友有著不一樣的興趣與專長,在無法想像的地方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後來,我越長越大,同時也發現身邊的朋友似乎都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大家都汲汲營營地工作,休閒,捕捉身邊的小確幸,然後暗自期望生活能有一些改變,自己可以跟別人不一樣。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我總是很佩服那些願意狠下心來讓自己的生活改變的人。雖然想當年我似乎也是其中一人,只是當時的我很清楚,那只是一段小小的休息。過了那段時間我還是會回去大家都在過著的普通生活。
而在我的朋友當中,總算出現了一個願意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的人。而她所嘗試的是大多數人都想過的,流浪生活。她辭去了做了快五年的工作,飛去了尼泊爾,暫時決定留一個月,之後應該會去印度。回程日期還不清楚。“就看我能堅持多久吧!”她笑著說,“我希望我的三十歲生日是在旅途中渡過。”
以前我也曾經嚮往過流浪生活。直到後來我去了紐西蘭,過了一段不安定的日子,我才明白自己並不適合那種生活。我只有在住所、交通、工作都安定下來時才能覺得安心,開始認真地享受生活。想流浪的人除了要有照顧自己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我相信我有),還要有強烈的冒險心和隨時能樂在其中的強韌精神。除此之外,那個人也需要有跟每個人哈拉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但跟每個人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又不能過於需要彼此。在我的朋友當中,我想她是最符合這些條件的人。
她是我第一個告白過的人。當時我跟她認識差不多兩三個月,不斷跟她網絡聊天,同時也約會過幾次,就膽粗粗地告白了。結果毫不意外地,被拒絕了。 她感覺上帶著勉強的笑容,說這是她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也不知道要怎麼應付。她說她從來沒被人喜歡過,也從來沒喜歡過任何人。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聊天、約會。那時我才發現,即使她在跟我聊天時是真的開心、真誠地笑,但她的眼睛從來沒有真正地看著我。她只是跟著自己的步調走在人生的道路,仔細地觀賞沿途的風景,但並不在意身邊有沒有另一個人的陪伴。
後來她不斷地去旅行,回來時總是興奮地跟我說這旅程有多愉快,但其實我並不是那麼有興趣知道。 我也跟她旅行過幾次。旅途中她總是很有興趣地去了解與嘗試各種不同的事物,去認識不同的人。相對於我只是冷漠地看著眼前的一切,腦海裡思潮起伏,想著只屬於我的心事。我們也許可以成為互補的一對,她帶著我毫無顧慮地往前衝,而多慮的我則在情況不對勁時幫她踩剎車。但我們之間還是缺少了一些決定性的東西,讓我們無法在人生的旅途中陪伴著對方。
在她離開的那一天,我翹了一會班在機場陪她吃早餐(這是在機場工作的好處與壞處)。 我說過幾個月後如果太不開心,我也許也會拋下一切去旅行啊。到時如果去找你的話,你要好好招待我啊。她笑著說沒問題啊,我會跟你保持聯絡。然後我們分道揚鑣,她去追尋她嚮往已久的不安定生活,而我則回到自己表面上安定,但內心就像走鋼索一樣的日常生活。
我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呢?我想直到我內心緊繃的線鬆弛下來,或者啪一聲斷裂之前,我無法找到答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